【岳政新聞 │ 迎來統一的步道分級制度】
隨著山林開放和國旅大爆發,許多數十年懸而未解的議題都重新獲得人民和政府的重視,有些合理又容易解決的就先做,有些還需要共識又麻煩的就 ... 嗯,你也知道的,需要大家一起關注下去。😆
.
統一步道分級制度屬於前者,合理又不算難制定。去年全國登山研討會之前,我廣泛地調查了一遍國內外體制,結果發覺台灣三大高山型國家公園(玉山、雪霸及太魯閣)竟然各自發展出一套分級制度,加上林務局的自然步道分級,總共四套!!!
很難想像小小一個台灣,竟然會長出四套不同的制度。真想回到過去,拿登山杖敲敲以前官員的頭,問他為何明明出謀劃策的前輩不少,怎還會變成這樣!... 但是算了,以前關注山域議題的人數,真的不能和現在相比──隨著各式各樣的戶外活動(登山、水域、露營等)紛紛傳出亂象和改革的呼聲,終於它也越來越有公共議題的架式了。
總之,肯定政府願意持續改進登山相關的體制,但我們民間也不能閒著,必須要持續參與這個過程。
.
言歸正傳,現在營建署已針對三大高山型國家公園的步道分級制度,提出統一化草案,並且事先有跟林務局打過招呼,未來整合在望。以後在「臺灣登山申請一站式服務網」上面,應該也可以看到新的統一制度。
當然分級制度要拆得很細也有很多可講,尤其是民眾體能自我評量的部分,怎樣才是「體力稍佳」、「體力佳」跟「體力極佳」?現在是先求有,再求好。但未來有可能導入類似日本長野縣基於山本正嘉教授研究,所推出的科學化步道分級嗎*?有可能就我所建議的,針對自評部分推薦各地的成熟郊山/中級山路線(如陽明山東西大縱走),推廣先練功再上百岳的風氣嗎?
這些還是未知數,需要大家一起看下去,才能避免我們所熟悉的「先求有,不求好」情況再度發生。
另外據了解,此分級制度不會像以前的雪霸一樣變成資格審查依據,而純只是參考用而已,幫助新手避免越級打怪。但我們都知道,統一化步道分級制度只是眾多措施中的一環,不可能立即發揮什麼神效,治本還是要從長期的教育下手。
我不介意慢慢改善,但腳步可不能停!繼續加油吧~
.
* 有興趣可參考《登山前一定要知道的事》一書,或是2020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編號C2-1,作者孔令均。